中文词典网 Chinese.my
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

國語辭典 | 网典 | 康熙字典

國語辭典
字词:N
  

  部首:疒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ㄅㄢ
  拼音: bān




1.瘡痕、疤痕。《漢書.卷八.宣帝紀》「刑者不可息」句下顏師古注引李斐曰:「若黥劓者,雖欲改過,其創瘢不可復滅也。」漢.蔡琰〈胡笳十八拍〉:「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,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。」

2.皮膚上的斑點。如:「雀瘢」。也作「斑」。

3.過失、罪惡。《新唐書.卷九七.魏徵傳》:「好則鑽皮出羽,惡則洗垢索瘢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虫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ㄅㄢ
  拼音: bān

參見「螌蝥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文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ㄅㄢ
  拼音: bān

參見「斒斕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颁
  部首:頁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ㄅㄢ
  拼音: bān




1.賜給、發給。如:「頒獎」、「頒發」。《文選.潘岳.馬汧督誄》:「司勛頒爵,亦兆後昆。」《宋史.卷三六五.岳飛傳》:「凡有頒犒,均給軍吏,秋毫不私。」

2.宣布、公布。如:「頒布」、「部頒課程標準」。《禮記.明堂位》:「頒度量而天下大服。」《文選.張衡.東京賦》:「乃營三宮,布教頒常。」




黑白相間。通「斑」。如:「頭髮頒白」。


  

  部首:土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ㄢˇ
  拼音: bǎn




山坡、斜坡。通「阪」。如:「山坂」、「峭坂」。《文選.曹操.苦寒行》:「羊腸坂詰屈,車輪為之摧。」宋.戴復古〈夜宿田家〉詩:「雨行山崦黃泥坂,夜扣田家白皮扉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阜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ㄢˇ
  拼音: bǎn




1.山坡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阪,坡者曰阪。」《漢書.卷四五.蒯通傳》:「必相率而降,猶如阪上走丸也。」唐.元稹〈當來日大難行〉:「當來日大難行。前有阪,後有坑。」

2.山腰小路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阪,一曰山脅也。」唐.劉長卿〈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〉:「朝辭羊腸阪,夕望貝丘郭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ㄅㄢˇ
  拼音: bǎn




1.片狀的木料。如:「木板」、「板畫」。

2.呈薄片或扁平狀的物體。如:「銅板」、「墊板」、「腳板」。

3.拍板。用於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,常與板鼓合用,由鼓手兼操。

4.音樂的節拍。如:「板眼」、「快板」、「慢板」。

5.棺木的代稱。《紅樓夢》第一三回:「看板時,幾副杉木板皆不中用。」

6.量詞。計算受杖刑笞打次數的單位。如:「來人呀!拖下去打四十大板!」

7.通「闆」。如:「老板」。

8.《詩經.大雅》的篇名,共八章。根據〈詩序〉:「板,凡伯刺厲王也。」指勸戒厲王之詩。首章二句為:「上帝板板,下民卒癉。」

9.電腦網路的討論區。經常劃分不同的主題,讓使用者表達意見,進行討論。每一個主題討論區即稱為「板」。也稱作「版」。




呆滯不活潑或固執不變。如:「呆板」、「古板」。



繃緊。如:「板著臉」、「板起面孔訓人」。


  

  部首:日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ㄅㄢˇ
  拼音: bǎn




大。《說文解字.日部》:「昄,大也。」《詩經.大雅.卷阿》:「爾土宇昄章,亦孔之厚矣。」漢.毛亨.傳:「昄,大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片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ㄅㄢˇ
  拼音: bǎn




1.木片或片狀的器物。《說文解字.片部》:「版,片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凡施於宮室器用者,皆曰版。今字作板。」

2.古時築牆所用的木夾板。如:「版築」。《史記.卷八二.田單傳》:「田單知士卒之可用,乃身操版插,與士卒分功。」

3.簡牘的通稱。《管子.宙合》:「故退身不舍端,修業不息版。」唐.尹知章.注:「版,牘也。」

4.戶籍、圖籍。《周禮.天官.司會》:「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。」漢.鄭玄.注:「版,戶籍也。」《論語.鄉黨》:「式負版者。」三國魏.何晏.集解:「負版者,持邦國之圖籍。」

5.印刷所用的版式,上面拼組或刻鑄著既定的文字或圖形。如木版、鉛版、鋅版、銅版等印刷。

6.版本。如:「宋版書」。

7.量詞:(1)計算報紙頁面的單位。如:「今天的報紙共有十六版。」(2)計算同一作品不同時期出版的單位。如:「這本書已出至十二版。」

8.書籍版本的簡稱。如:「原版影印」、「宋版老子」、「鼎文版史記」。

9.報紙或雜誌的版別。如:「國際版」、「體育版」、「經濟版」。

10.電腦網路的討論區。經常劃分不同的主題,讓使用者表達意見,進行討論。每一個主題討論區即稱為「版」。也稱為「板」。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ㄅㄢ
  拼音: bān




1.古代將玉質的信物中分為二,雙方各執其一以為信。《說文解字.玨部》:「班,分端玉。」《書經.舜典》:「既月乃日,覲四岳群牧,班瑞于群后。」

2.分開、分別。參見「班馬」條。

3.分予、贈給。《後漢書.卷二四.馬援傳》:「(援)乃散盡(貨殖財產)以班昆弟、故舊,身衣羊裘、皮褲。」

4.頒布。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》中:「秋,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,班符命於天下。」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史傳》:「自周命維新,姬公定法,紬三正以班歷,貫四時以聯事。」

5.回、還。如:「班師回朝」。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德行》:「遂班軍而回還,一郡並獲全。」

6.相等、等同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伯夷、伊尹於孔子,若是班乎?」漢.趙岐.注:「班,齊等之貌也。」




1.工作或學習人員的分組組別。如:「甲班」、「初級班」、「才藝班」、「進修班」。

2.行業中的小團體。如:「戲班」。

3.軍隊中編制的單位。屬於排,通常由十人組成。

4.行列、行次。如:「排班」。《文選.張衡.東京賦》:「然後百辟乃入,司儀辨等,尊卑以班。」三國吳.薛綜.注:「班,位次也。謂尊卑有等差也。」

5.按時間分成的工作段落。如:「上班」、「值班」、「加班」、「三班制」。

6.量詞:(1)計算人群的單位。如:「一班人馬」。(2)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的單位。如:「這家航空公司每週有三班飛機飛往歐洲。」(3)計算班級的單位。如:「我們學校有二十五班學生。」(4)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。如:「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。」

7.姓。如漢代有班彪、班超、班昭。




定時開動的。如:「班機」、「班車」。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舟車類.班船》:「江蘇之稱航船,曰:『班船』。喻其往來有定,更番為代也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帮
  部首:巾
部外笔画:14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ㄅㄤ
  拼音: bāng




1.佐助、輔助。如:「幫助」、「幫忙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七回:「智深道:『我來幫你廝打!』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五一回:「只見下水頭支支查查又搖了一隻小船來幫著泊。」

2.附和。如:「幫腔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八回:「浦墨卿走上去幫了幾句。」




1.物體旁邊豎起的部分。如:「鞋幫」、「船幫」。元.關漢卿《拜月亭》第一折:「這一對繡鞋兒分不得幫和底。」

2.同性質的人因政治或經濟等目的而組成的團體。如:「幫會」、「馬幫」、「丐幫」。

3.量詞。計算成批、成群事物的單位。如:「一幫人馬」。


  

 简化字:绑
  部首:糸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ㄅㄤˇ
  拼音: bǎng




用繩索纏繞或綑紮。如:「綑綁」、「繫綁」、「反綁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六三回:「眾軍向前,用索綁縛住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片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ㄅㄤˇ
  拼音: bǎng




1.揭示牌。通「榜」。《宋書.卷五.文帝本紀》:「府州佐史並稱臣,請題牓諸門,一依宮省,上不許。」唐.杜甫〈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〉詩:「天門日射黃金牓,春殿晴曛赤羽旗。」

2.張貼在公共場所的告示。《北齊書.卷四九.方伎傳.馬嗣明傳》:「從駕往晉陽,至遼陽山中,數處見牓,云有人家女病,若有能治差者,購錢十萬。」

3.參見「牓子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ㄅㄤˋ
  拼音: bàng




1.次於玉的美石。說文解字:「玤,石之次玉者,以為系璧。」段玉裁.注:「系璧,蓋為小璧,系帶閒,縣左右佩物也。」

2.地名。春秋時虢地,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澠池縣境。《左傳.莊公二十一年》:「虢公為王宮于玤。」晉.杜預.注:「玤,虢地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ㄅㄤˋ
  拼音: bàng




1.桔梗科「薺苨」之古稱。多年生草本,花冠青紫色,蒴果圓形。《爾雅.釋草》:「蒡,隱荵。」晉.郭璞.注:「似蘇有毛,今江東呼為隱荵,藏以為葅,亦可瀹食。」

2.菊科「牛蒡」,即「蒡翁菜」之別稱。參見「牛蒡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谤
  部首:言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ㄅㄤˋ
  拼音: bàng




1.以不實的言詞中傷別人,破壞其名譽。《說文解字.言部》:「謗,毀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謗之言旁也,旁,溥也。大言之過其實。」如:「毀謗」、「譏謗」。《國語.周語上》:「厲王虐,國人謗王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謗,誹也。」《史記.卷六五.孫子吳起傳》:「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,而東出衛郭門。」

2.詛咒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七年》:「楚郤宛之難,國言未已,進胙者莫不謗令尹。」晉.杜預.注:「謗,詛也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镑
  部首:金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ㄅㄤˋ
  拼音: bàng




英國的貨幣名稱。為英語pound的音譯。自西元一九七一年起,改為十進位制,一鎊合為一百新便士,舊幣一先令合二十五便士,常用拉丁文名稱的首字£表示英鎊。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ㄤˋ
  拼音: bàng




1.粗木棍。如:「木棒」、「球棒」。《魏書.卷七四.尒朱榮傳》:「人馬逼戰,刀不如棒。」

2.棒球比賽中依序上場的打擊者,或接力賽跑輪番上陣的選手。如:「強棒」、「第一棒」、「第二棒」、「第四棒投手指定打擊」。

3.引申為工作的傳承或責任的替換。如:「交棒」、「接棒人」。

4.西藏早期宗教的俗稱。為Bon的音譯。略似於中國的巫、道,所奉者為丹巴嘉饒(智者大師),分左右兩派,棒屬右派,近於喇嘛紅教,以鎮壓妖魔、幻術為主。衣冠皆黑衣,故有黑教之稱。當地人稱為「棒」。也稱為「崩薄」、「頗母」。




用棍子打。《北齊書.卷一二.孝成十二王傳.瑯琊王儼傳》:「其或遲違,則赤棒棒之。」



形容技術高、能力強。如:「他的書法寫得真棒!」


  

  部首:邑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ㄤ
  拼音: bāng




1.古時諸侯的封土,大的稱為「邦」,小的稱為「國」。《周禮.天官.大宰》:「大宰之職,掌建邦之六典,以佐王治邦國。」漢.鄭玄.注:「大曰邦,小曰國,邦之所居亦曰國。」

2.泛稱國家。如:「友邦」、「鄰邦」、「聯邦」、「盟邦」、「多難興邦」。《文選.丘遲.與陳伯之書》:「故知霜露所均,不育異類;姬漢舊邦,無所雜種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ㄅㄤ
  拼音: bāng




1.巡更或號召群眾時,用來敲擊的器具。以竹、木製成。如:「木梆」、「竹梆」。也稱為「梆子」。

2.參見「梆子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ㄣˇ
  拼音: běn




一種有機化合物。結構為平面六邊形的碳氫化合物,屬芳香族。無色透明的液體,易燃,有毒,有特殊氣味。從煤、石油蒸餾而得,可供作燃料或溶劑。用於製造苯乙烯、苯酚等。


  

  部首:田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ㄅㄣˇ
  拼音: běn




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。如:「畚箕」、「畚斗」。《公羊傳.宣公六年》:「趙盾已朝而出,與諸大夫立於朝,有人荷畚。」



用畚箕撮取東西。如:「畚土」、「畚草」。


  

  部首:土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ㄣˋ
  拼音: bèn




灰塵。《說文解字.土部》:「坌,塵也。」金.元好問〈戊戌十月山陽雨夜〉詩二首之二:「霏霏散浮煙,靄靄集微坌。」



1.聚集。如:「坌集」。唐.元稹〈說劍〉詩:「君今困泥滓,我亦坌塵垢。」

2.方言。翻、刨的意思。如:「坌土」、「坌地」。《通俗編.雜字》引《廣異記》:「載鷙獸搏狂牛事云:『牛自埋身于土,獸坌成潭。』」

3.塵土撒落在物體上。《北史.卷九二.恩倖傳.齊諸宦者傳》:「(諸閹)飛鞭競走,十數為群,馬塵必坌諸貴。」




1.笨重、不靈活。通「笨」。元.馬致遠《陳摶高臥》第二折:「我其實戴不的幞頭緊,穿不的朝衣坌。倒不如我這拂黃塵的布袍。漉渾酒的綸巾。」

2.愚蠢。通「笨」。元.關漢卿《陳母教子》第一折:「我似那靈禽在後,你這等坌鳥先飛。」

3.粗糙的。通「笨」。元.王曄《桃花女》第一折:「您穿的輕紗異錦,俺穿的是坌絹的這粗紬。」

4.粗重。通「笨」。元.秦𥳑夫《剪髮待賓》第一折:「常著我左肩,那在這右肩,與人家做生活,打些坌活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辵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ㄣˋ
  拼音: bèn




前往、直趨。《字彙.辵部》:「逩,逋悶切,奔去聲。逩走也。」元.關漢卿《救風塵》第三折:「我假意兒瞞,虛科兒噴,著言廝有家難逩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ㄅㄣˋ
  拼音: bèn




1.理解能力不強或記憶能力不佳。如:「笨蛋」、「愚笨」。

2.不靈巧、不靈活。如:「笨手笨腳」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三回:「我的嘴笨,也說不上個甚麼來。」

3.龐大沉重。如:「笨重」。《清史稿.卷一四九.交通志一》:「有鐵路,則機器可入,笨貨可出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锛
  部首:金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ㄅㄣ
  拼音: bēn




一種向內砍刺、削平木頭的工具。柄長,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,頂端有斧刃。青銅錛始見殷商,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,有不少流傳至後代。也稱為「錛子」、「錛鋤」。



用錛子砍削。如:「把這塊大木頭錛開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木
部外笔画:1
 总笔画:5
  注音: ㄅㄣˇ
  拼音: běn




1.草木的根幹。《說文解字.木部》:「木下曰本。」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.辯士》:「是以畝廣以平,則不喪本。」漢.高誘.注:「本,根也。」

2.事物的本原、根源。如:「本末倒置」、「變本加厲」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

3.母金、資金。如:「成本」、「股本」、「夠本」、「賠本」、「將本圖利」、「一本萬利」。

4.書籍、字畫、碑帖等。如:「讀本」、「版本」、「刻本」、「拓本」、「手抄本」、「精裝本」。

5.演出的底本。如:「腳本」、「話本」、「劇本」。

6.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。如:「奏本」、「修本」。

7.量詞:(1)計算書籍、簿冊等的單位。如:「五本書」、「三本帳簿」。(2)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。如:「西廂記第四本」。(3)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。如:「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。」

8.姓。如明代有本高。




根據、依憑。如:「一本初衷」。唐.柳宗元〈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〉:「本之春秋以求其斷。」



1.主要的、中心的。如:「本體」、「本位」、「校本部」。

2.起初的、原來的。如:「本能」、「本名」、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。

3.現在的、目前的。如:「本月」、「本年度」。




本來、原來。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本定天下,諸將及(項)籍也。」《文選.李密.陳情表》:「本圖宦達,不矜名節。」



稱自己或自己這方。如:「本人」、「本庭」、「本籍」、「本報訊」。《淮南子.氾論》:「立之于本朝之上,倚之于三公之位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ㄅㄥˋ
  拼音: bèng




跳躍。如:「胡蹦亂跳」、「連蹦帶跳」、「這一蹦,蹦了四五尺高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示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ㄥ
  拼音: bēng




1.門內旁邊設祭處。《詩經.小雅.楚茨》:「祝祭于祊,祀事孔明。」

2.正祭次日,祭先祖於廟門內之旁稱為「祊」。《禮記.禮器》:「設祭于堂,為祊乎外。」漢.鄭玄.注:「祊祭,明日之繹祭也。謂之祊者,於廟門之旁,因名焉。」

3.地名。春秋時魯邑。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費縣東南。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ㄅㄥ
  拼音: bēng




1.倒塌。如:「崩塌」、「天崩地裂」。《詩經.小雅.十月之交》:「百川沸騰,山冢崒崩。」唐.李白〈蜀道難〉:「地崩山摧壯士死,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。」

2.毀壞。《論語.陽貨》:「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壞;三年不為樂,樂必崩。」《漢書.卷八八.儒林傳.序》:「今禮廢樂崩,朕甚愍焉!」

3.滅亡。《史記.卷一三〇.太史公自序》:「非兵不彊,非德不昌,黃帝、湯、武以興,桀、紂、二世以崩,可不慎歟?」

4.古稱天子之死。如:「駕崩」、「崩殂」。《禮記.曲禮下》:「天子死曰崩,諸侯曰薨。」《史記.卷一〇九.李將軍傳》:「孝景崩,武帝立,左右以為廣名將也,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糸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
  拼音: bēng




古代氐人以不同顏色絲線混織成的布匹。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:「絣,氐人殊縷布也。」



1.編織。如:「絣繡」。明.袁宏道〈舒大家誌石銘〉:「朝絣暮織,為余叔督家政,甚勤苦。」

2.延續。《後漢書.卷四〇.班彪傳下》:「將絣萬嗣,煬洪暉,奮景炎,扇遺風,播芳烈。」

3.纏、綑。《水滸傳》第二〇回:「身穿一領黑綠羅襖,下面腿絣護膝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一五.史弘肇龍虎君臣會》:「罪人入獄,教獄子絣在廊上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用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ㄥˊ
  拼音: béng




本為北方方言「不用」二字的合文,後作為單字。表示不用、不必的意思。如:「您甭客氣!」、「甭說了!」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ˇ
  拼音: běng




古代佩刀鞘口上的飾物。有金有玉,表示身分的不同。《詩經.小雅.瞻彼洛矣》:「君子至止,鞞琫有珌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ˇ
  拼音: běng

參見「菶菶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ㄥˋ
  拼音: bèng

一種用以增加液體的壓力,用來移動液體的裝置,即是對流體作功的機械。也稱為「幫浦」。


  

  部首:舟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ㄅㄧㄢˋ
  拼音: biàn




船。《宋書.卷八三.吳喜傳》:「從西還,大艑小艒,爰及草舫,錢米布絹,無船不滿。」《新唐書.卷九〇.劉政會傳》:「賈入倡家,踐其血乃覺,乘艑亡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辛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ㄅㄧㄢˋ
  拼音: biàn




罪犯相互爭辯、辯論。《說文解字.辡部》:「辡,罪人相與訟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辛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ㄅㄧㄢˋ
  拼音: biàn




1.分別、判別。如:「辨別」、「分辨」、「明辨是非」、「雌雄莫辨」。《荀子.榮辱》:「目辨白黑美惡,耳辨音聲清濁。」唐.杜甫〈秋雨歎〉三首之二:「去馬來牛不復辨,濁涇清渭何當分。」

2.爭論是非曲直。通「辯」。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:「鄂侯爭之急,辨之疾,故脯鄂侯。」晉.陶淵明〈飲酒詩〉二〇首之五:「此還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」




文體名。如唐代柳宗元的〈桐葉封弟辨〉。也作「辯」。


  

 简化字:辫
  部首:糸
部外笔画:14
 总笔画:20
  注音: ㄅㄧㄢˋ
  拼音: biàn




1.分股編成長條狀的頭髮。如:「髮辮」、「垂辮」、「結辮」。《文選.丘遲.與陳伯之書》:「夜郎、滇池,解辮請辭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三回:「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,紅絲結束,共攢至頂中胎髮,總編一根大辮,黑亮如漆。」

2.編成像辮子般的條狀物。通「緶」。如:「草辮」、「繩辮」、「絲辮」。




編織、編結。《文選.張衡.思玄賦》:「襲溫恭之黻衣兮,被禮義之繡裳;辮貞亮以為鞶兮,雜伎藝以為珩。」唐.李白〈對雪醉後贈王歷陽〉詩:「有身莫犯飛龍鱗,有手莫辮猛虎鬚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辩
  部首:辛
部外笔画:14
 总笔画:21
  注音: ㄅㄧㄢˋ
  拼音: biàn




1.爭論是非曲直。如:「辯護」、「辯駁」、「狡辯」、「強辯」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孟子曰:『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』」明.宋濂〈送東陽馬生序〉:「與之論辯,言和而色怡。」

2.判別、分別。通「辨」。《易經.履卦.象曰》:「履,君子以辯上下,定民志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九.仲長統傳》:「苟目能辯色,耳能辯聲,口能辯味,體能辯寒溫者,將皆以脩絜為諱惡。」

3.變化。通「變」。《莊子.逍遙遊》:「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。」唐.成玄英.疏:「辯者,變也。」




善於辯說的。如:「辯士」、「辯才無礙」。



1.巧言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迷於言,惑於語,沉於辯,溺於辭。」《史記.卷七四.孟子荀卿傳》:「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。」

2.文體名。如唐代韓愈的〈諱辯〉。也作「辨」。


完整 | 简易   资料数 : 113003 页数: 2/2826
第一页 | 上一页 | 下一页 | 最后页

欢迎光临!
检索方法
1、支持简繁字词检索。

2、一般字词检索,如输入:
   
   字典
   科技大学……等

3、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,如输入:
   勤劳,懒惰
   努力,挺进,团结
   整齐,纷乱,健康,虚弱……等

4、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,即可查看释义。